新聞

2023年3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聖公會蔡功譜中學 - 2023年3月
「譜」出未來領袖人才 推動跨科教育 正向思維啟發理想前程
聖公會蔡功譜中學多年來一直以「仁愛忠誠」為校訓,努力傳承基督教辦學精神,用心培養學生德、智、體、群、美及靈性等不同面向的均衡發展。今年適逢 40 周年校慶,林玉琪校長盼望學校能繼往開來,承先啟後,持續發揚「全人教育」的精神,同時她亦帶領教學團隊一同革新進步,透過創新課程和出色師資,為學生提供展現知識與才藝的舞台,並將 STEAM 教育糅合各科課程,輔以正向思維,協助同學探索個人理想,成為具自學能力及良好品格的社會棟樑,他日在青雲路上回饋社會。
尊重學生獨特性 師生結伴成長同行
林校長指出,社會正不斷急速變化,唯有學懂感恩,常抱正向心態的人才能有足夠勇氣面對未來挑戰,因此學校一直以「正向教育」為發展方向,用心為學生開展不同舞台,透過多元教學讓年青人發揮創意,建立良好品格,幫助他們擁抱潛能和理想,成為具才情又勇於挑戰的人才。她以彩虹為喻——彩虹的形成關係到陽光照射的方向、環境水滴的分佈和人們所處的地點,由於不同人接觸的角度與光線都不一樣,故此你我所看到的彩虹都不相同。
「每一道彩虹都是獨一無二的呈現,它們的光譜完全不同,就像每個孩子一樣,為上帝獨特的創造,故此各有性格和特質,成長後亦有不同的成功光譜。學校作為學生的第二個家,我希望同學們能學懂如何感恩、施恩、頌恩,透過知識和正向思維的灌溉,令他們能學會愛己愛人,發揮個人強項,發掘恩賜,發展能力,發揮才情,選擇善良,活出更好的自己,向更高、更闊、更遠的目標及理想進發,與時並進,成為有理想、有自信、堅毅仁愛的未來領袖。」林校長微笑道。
建立品格優勢資料庫 營銷活動學正向
學校推展行之有效的正向與品格教育,將 24 個品格強項設計成合共六年的主題目標,希望學生能在六年的中學時光中,透過不同活動充分認識 24 個品格強項,並通過個人測試,了解自己所屬的品格強項,積極發展個人優勢。每年的學期末,學校皆會派發「品格強項成績表」,讓家長除了解成績表現外,還更多正向欣賞孩子的品格及潛能。與此同時,教學團隊特別建立品格強項優勢資料庫,方便師長了解不同學生和班級的性格特點和才能,鼓勵他們參與不同比賽和活動,一展所長,建立自信。
除此之外,學校設計一系列正向課程,如中一級設有「正向教育課」,同學能從中學習成長思維,正向心理學和品格教育,並透過活動認識自己的獨特之處和優點,從而學會發揮自我;另外中一、二級學生亦會進行「生命教育課」,透過遊戲和體驗活動,了解基本的正向心理學;學校又特別為中四學生設立「探索世界科」,以「消失的味道」為主題,進行班際活動,並由學生主導課堂,以香港消失的傳統小食設計產品,進而學習銷售技巧、控制成本效益,從中感受創業經歷和心得,並透過向校內同學進行推銷,將所得盈利捐給慈善團體。「在探索世界一課中,學校結合正向教育和服務學習的元素,希望為同學建立立體的職場情境,同時亦希望他們能學會面對困難,勇於尋求別人幫助,並建立團隊精神。」正向教育小組組長潘正言老師補充道。
注重校園友愛氛圍 設「一人一桌椅」
學校每逢週四均會於班主任課上舉行「正向成長之旅」,學生們一同開班會,設計班會活動,撰寫週記,或進行靜觀練習等活動,從而深化班級經營。此外,學校亦特別設立「Our place 正向充電站」,讓同學能於「靜心間」,進行靜觀藝術創作,而校內社工和老師亦不時會帶領同學在「靜心間」舉行正向活動,如大笑練習,靜觀伸展、製作擴香石和學習咖啡拉花等,從而增加學生對生活的投入感和經歷,建立在校園的滿足感。
「每年,學校亦會舉行班際壁報比賽,去年設計了『Wall of love』,讓學生將班上的好人好事寫成欣賞卡,鼓勵學生間互愛互助,建立關愛風氣。為增加同學對校園的歸屬感,我們亦放手讓他們設計自己的班房大門,並以正向句子為主題,希望透過創作和繪畫,強化他們的正向思維。」潘正言老師指出,學校十分重視培訓學生的自理和責任感,希望同學能有愛護環境的心,因此每年亦會舉辦清潔日,鼓勵同學為校貢獻,清潔班房,而且亦進行「一人一桌椅」的政策,學生會在中一被分派一套將伴隨其六年的桌椅,從中為同學建立責任心和公德心,使其學會愛護和珍惜公物。
打造智慧校園 工藝糅合創客理念
學校設備齊全,除小聖堂、健身角、學生活動中心、操場和不同特別室外,更特別增設「MakerSpace」,用心打破純工藝教育,加入資訊科技與創新思維教學,讓同學能在「MakerSpace」中感受模擬飛行機、機械臂、機械人,鐳射切割、3D 打印等新式技術,從中建立編程和科技應用基礎。同時,為配合校內電子化教學,學校所有課室及特別室均加裝新式電腦設備,以邁進未來教育,打造智慧校園。
STEAM 融入各類課程 跨科協作建立主題學習
「近年,教學團隊意識到科技發展大大改寫了社會模式,故此積極推動 STEAM 教學,並將科技創新理念結合到不同學科知識上,以鞏固學生對創科知識的掌握,發展他們自學、探索、反思、解難和創造等多重能力,方便他們接軌未來世界。」教務主任何貴樑老師指出,科技一日千里,學校的 STEAM 教學更不能隨波逐流,因此教學團隊重視建立同學的知識基礎,希望透過跨科主題學習,讓不同學科都能增加科技教學元素,使同學能進一步深化知識原理,掌握利用科技改善生活:如學校於生物科中特別加插水耕教育,透過「智能水耕系統」,讓同學了解生態系統的運作,從而建立珍惜的正向理念;而地理科亦活用「智能沙箱」,只要移動沙箱的沙堆,電腦便會自行量度其高度數據,方便老師教導同學不同地貌特點,同時協助他們理解自然災害的影響,讓學生透過觀察和真實體驗了解不同地形的特性;而歷史科則善用「MakerSpace」中的「模擬飛行器」,透過模擬飛行過程,為同學介紹二戰時的戰爭路線和戰機,並透過戰機研究,深化學生的物理常識;視藝科亦應用到 AR 技術,重新設計藝術長廊,好讓同學感受科技改寫生活的威力,並在過程中一步步熟悉機械操作,以銜接日後職場需要。
林校長鼓勵學生打通不同知識理論,促進跨科協作,並對教學團隊抱持正面和開放態度,故此校內教師亦樂於尋求跨科合教的機會。「我們嘗試打通文理知識,如歷史科常與科學科一同合作,在老師教授埃及木乃伊的歷史背景後,同學可在科學科上學以致用,嘗試製作『木乃伊魚』,深入了解防腐的原理;另外當歷史科教授伊斯蘭文明,談到黑死病和當時的消毒聖水時,科學科更結合其背景向同學講解蒸餾法的原理,並提煉出所謂的『聖水』(酒精);即便是中史科也會與物理科一同協作教授光學,將中國古代科技混合近代物理理論進行對照,讓同學感受學問的廣泛性,建立連貫的知識觀。」去年,經濟科、中史科和地理科更進行大型的跨科學習計劃,帶領同學前往九龍城區,了解其經濟活動、土地用途變化和歷史故事,並結合香港中文大學的賽馬會「觸境生情」虛擬實境語文教學計劃,通用其 VR 虛擬實境系統,在開放日中向來賓分享學生的文化研究成果。
重視英語教育 建立國際視野
英文作為全球主要的共通語言,語文地位愈見重要,因此學校革新英語校本課程,除設計校本課程及教材,增加分層工作紙,照顧學習多樣性外,英文科亦與教育局外籍英語教師組合作,為中三級同學設立跨學科閱讀活動,又巧心結合編程知識,讓同學學習撰寫英文程式,鼓勵他們以英語和人工智能進行互動交流,建立自學習慣,深化他們對學習英語的動機。
英文科羅潔蓮主任指出,學習英語需要自然而生活化的語境,因此學校特意聘請兩位外籍老師,增加同學和外籍人士交流的機會。外籍英語老師平日會為同學進行口語訓練和安排英語戲劇課節,透過多元化的學習元素,全面照顧同學的學習差異。該校中二級英文科特設戲劇課程,戲劇學習能為同學締造不同的學習情境,且活用所學,讓同學在戲劇中建立學習自信,強化語文能力。龔毓麟老師補充:「學生需要一手包辦台前幕後工作,從排練到公演均親力親為,例如完成著名音樂劇《13》,同學精湛的演出更得到無數掌聲。」除戲劇學習外,學校亦設有「English Fun Day」和「English Week」,讓同學配合不同節慶日子,學習生活化在地英語,增加校園的英語氛圍。此外,更協助學生與世界接軌,曾與日本學生、韓國學生、美國海軍及本地國際學校學生等交流,籌辦不同國內外活動,促進學生語文能力,擴闊視野。
體藝才能飛揚 學生成就斐然
學校春風化雨四十載,一直為社會培育出不同界別的英才。除著名生物醫學學家何永基教授外,不少校友於體藝上均有良好表現,如首位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女性運動家曾燕紅、曾獲香港十大傑出設計師獎的姚子裕和花式跳繩世界紀錄保持者之一的港隊成員黃啟銘等。近年,為推動校園體藝風氣,學校特別於課程裹外都增設不同新興運動項目,如芬蘭木棋、旱地冰壺、躲避盤、小網球和健身室肌力訓練課程等。
曾珮瑜副校長指出:「學校一直開設高中體育課程,方便同學銜接 DSE 文憑試,發揮體育潛能及培養其成為職業運動員。老師更不時鼓勵具體藝潛質的學生,參與不同比賽,希望他們從訓練當中建立積極、堅毅的價值觀,從心中扎根堅毅不屈的精神,增進正向關係和情緒。」憑藉同學的努力,近年學校於學界運動比賽中屢獲佳績,而且在學界乒乓球、籃球、羽毛球、田徑比賽、越野賽、爵士舞、舞蹈節、合唱比賽、藝術比賽、朗誦比賽及 STEAM比賽上都得到優秀成績。而學校樂見同學們能夠從各方面建立成就,同時在人生舞台上發光發熱。